今天逛書局雖然沒有買,
不過翻書時倒是看到一個有趣的論調。
姑且就叫它「馬車理論」吧…
馬車理論是這樣的…
一間馬車公司的老闆的兒子,
在接手老爸的公司後,
就想要提昇的公司的營運…
他就親自坐馬車出去,
發現馬車生意有時好有時差。
同樣是工作八小時,
好壞差很多,
他認為應該要給馬伕一點壓力…
所以就告訴馬伕,
以後不管工作時數,
所有的馬伕每天都得賺30元才可以下班。
(由此可見這本書是國外的例子XD )
賺的好的,就可以早點下班…
賺不好的,就一直工作下去…
聽起來很正常,不是嗎?
所以營運績效應該要節節上升才對吧~
不…營運變差很多…
你看出其中詭異的地方了嗎??
猜猜看吧~~~
晚點再來公佈答案。
ps.
馬車理論…似乎也出現在工作場合…
為了提昇業績達成的目標,
就告訴底下的分部,
你得達成多少的目標…
如果大家都達到了,
那加一加總目標也會達到。
是這樣嗎?
嗯~~沒人答,
自high自己答…
馬車是很特別的行業,
會受到城市的活動或是天氣而有好壞。
例如城市有辦理大型活動時,
馬車的需求就會比較多,
這時應該要讓馬車多跑一會,
賺取大量的錢才對。
而有時是下一整天的大雨,
出門的人少,
這時其實工作八小時與工作一小時其實沒啥差,
不如早點下班回家。
所以,
要求所有人賺足30元回家,
就是一個十分搞笑的決策了。
明明可以大量賺錢的時刻,
卻鼓勵他們30元賺到就回家了。
而明明沒有客戶的時間,
偏偏又要他們在街上待到很晚很晚…
而且根據人性…
如果每天都要交30元~
那今天多賺的就不會在今天交出來,
會延到明天、後天…
因為誰知道明天、後天會不會沒有賺30元呢?
所以…當決定每人交30元時,
就已經決定了每個月「最大」的收益了…
而實際…就是用減法從那數字減下來了。
馬車理論,
就是這種看起來似乎很合理可以提昇業績,
可是完全沒考慮到背後的環境與限制,
導致事情失敗啊~~~